当前位置:首页 >> 悦读书香 >> 评书荐书 >> 内容
哭泣的玫瑰
发布日期:2013-05-29 浏览次数:  字号:〖
 

一梦千年,恍然而过,梦里花落知多少,醇香已逝,浓艳亦去,只留下被无情风雨雕饰过的落花静静地躺在泥土里,散发着它的余香。三毛就如同落花,在花团锦簇,繁花争艳的时节凋零了。因为她并不喜欢这个花园,那些花儿。深沉的泥土才是真正给她灵魂慰藉的归宿。平淡、低微、质朴才能让她找到去天堂路,找到她朝思暮想的荷西。

三毛的情感丰富细腻,很多人都把她当作知己来倾诉,三毛也总是在所不辞地掏空自己的心,深入别人的内心给予真诚指点。三毛对于每一个人都尽心尽力的予以帮助,既让她活在了绚丽的光环之中,也让她一直都活得很累。即使身体有病,她也依然会接受读者的见面和坚持各种演讲。或许正是因为长久以来,持续这样的生活,她太累了,所以最终选择自己结束自己的生命。                 
独特的性格,浪漫的经历,使其拥有豁达开怀的性格成为必然。失去丈夫的打击以及外界过分的热爱而带来的种种压力,却让她不堪重负。但无论是喜与悲,她都爱用笔将之记录下。故而有了一篇篇文章的产生。她的作品至今仍在在全球的华人社会广为流传。
一、三毛的作品
三毛的作品很有意思,作品集虽然多达十八册,但除了一册是电影剧本外,其余均为散文。而且三毛自己也多次强调她“只会用第一人称写作,不会用第三人称写别人的故事”,她说她写的故事都是她亲身经历或亲身感受的东西。在这十八册作品里面,我最喜欢的是《撒哈拉的故事》和《哭泣的骆驼》这两本,我甚至认为,她的所有作品,都没有能够超越她的成名作《撒哈拉的故事》的水平。
由于三毛一再强调她的文章都是写自己,所以这为读者通过她的文章了解她本人提供了便利。三毛1942年出生,1973年与荷西在西撒哈拉结婚,婚后,荷西外出工作,她做家庭主妇。当时,三毛周围没有什么太多的娱乐社交等机会,她不用为生计发愁,却有大把的时间,还积累了不少的人身经历和感受,所以正处于一个厚积薄发的大好写作时机。1976年,三毛35岁,正是一个女人成熟,又精力最旺盛的年龄,因此写出了《撒哈拉的故事》这样比较好的作品。但是1976年出名以后,接着出版的《雨季不再来》是她成名以前的旧作,甚至可以说是以前的习作,就连三毛自己对它也评价不高。
在三毛成名以后,她感受到了成名后的写作压力,原来没有任何心理负担的休闲式写作,如今成了她的精神负担。正如她自己在作品中所说的那样,她长时间地冥思苦想,却写不出一个字来,甚至有十个月的时间,基本上停止了写作。当然在那样的环境下,她还是写出了比较好的文章,那就是散文集《哭泣的骆驼》,可以看成是《撒哈拉的故事》续集,这本文集也几乎榨干了她关于撒哈拉的最后生活积累。
随着她和荷西离开西撒哈拉,荷西先是失业,然后又在1979年意外去世,这样的打击使三毛的创作环境和心态都受到了重创,从那以后,可以说,她一直没有从这种打击中恢复过来。1981年回到台湾以后,她被传媒和盛名所驱使,几乎失去了自己,她所做的一切,几乎都是为了满足读者的需要。她去演讲,她回答读者的来信等,她已经从一个作家蜕变成一个社会工作者,或者说一个布道者。从某种角度来看,1991年三毛的自杀,可以看成是一个布道者最完美的结局。
当撒哈拉一旦离三毛而去,她的文章中只能出现一些“回忆”,“答读者来信”,甚至“收藏物介绍”之类的内容。当三毛的文章内容回到了普通老百姓熟悉的生活中来之后,三毛的光环也就自然暗淡了。
三毛文章中最容易引起读者共鸣的是她的真诚和爱心,此外还可以非常强烈地感受到三毛对身为一个海外中国人的自豪和对祖国的热爱。在她的笔下,对发达国家和不发达国家的外国人的批评讽刺随处可见,就连对她的岳父岳母也不例外,例如,她在文章中说,荷西刚刚去世,公公婆婆就通过女婿在饭桌上开口与三毛理论怎样分割继承荷西与三毛的住房。当然,在三毛的后期作品中,她这方面的转变比较大,“所有民族一律平等的地球人概念”表达得比较强烈。三毛作品中比较消极的东西是对教育制度的全盘否定和对前世今生之类灵异神秘世界的过分渲染。
二、三毛作品的风格
1.娱乐
对于很多作家而言,写作是一种职业。不过,这于三毛而言,却不合适。脑中犹记三毛说过的一句话:“我是游戏人生。……我的人生观是任何事情都是玩,不过要玩得高明。譬如说,画画是一种,种菜是一种,种花是一种,做丈夫是一种,做妻子也是一种,做父母更是一种,人生就是一个游戏,但要把它当真的来玩,是很有趣的。”对于人生,她觉得就一定要玩得痛快。这种游戏人生的态度也体现在生活中。拾荒,旅行,画画,种花,甚至做丈夫,做妻子,在她眼中,都是一种游戏,都能给其带来乐趣。正是这种娱乐的人生观,造就了其游戏的写作观。
她曾说过:“我的写作,原本是一种游戏,我无拘无束的坐下来,自由自在的把想写的东西涂在纸上。在我,是这么自然而又好玩的事情,所以强迫自己不写,才会是一种难学的忍耐,才会觉得怅然若失,我又何苦在这么有趣的事情上节制自己呢?”写作,对其而言,就是一种游戏,她只是在做自己喜欢的事情。这种将写作当作游戏的态度,也被她渗透到了作品中去。像其《撒哈拉的故事》中的《沙漠中的饭店》就是玩做菜;第二篇《结婚记》介绍的是如何结婚,扮家家酒;第三篇写在沙漠里替人看病,也是玩;最能体现好玩的一篇叫《沙漠观浴记》,看当地的人如何洗澡。她不仅仅把写作看作是一件好玩的事儿。她也希望把自己生活中的趣事展现出来,同大家一起分享,让所有的读者都感到快乐。倘若有朋友告诉她:她的作品的内容很好玩,她会觉得这是一种赞美。
作品是沟通作者与读者之间心灵的桥梁。而三毛是为好玩而写作,读者在读其作品时,无论是看到玩做菜,还是玩家家酒,都能感受其好玩的风格。因为好玩而写作,这种游戏写作的态度,让其作品形成了一种好玩的风格。
2.记录生活
在生活中,我们往往在想要倾诉但却无处倾诉的时候或是遇到一些事想要将它记下的时候,多会想到写日记并将自己的想法与经历倾诉于笔端,记录在笔记本上。三毛也不例外,喜爱用笔记录下自己的心情与生活。她曾说“文章千古事,不是我这草芥一般的小人物所能挑得起来的,庸不庸俗,突不突破,说起来都太严重。写稿真正的起因,‘还是为了娱乐父母’,也是自己兴趣所在,将个人的生活做了一个记录而已。”兴趣所在,记录自己的生活,这在其作品中也能够体现。无论是其作品集《稻草人手记》还是《哭泣的骆驼》,我们都能在里面看到他们所生活的环境与情景。也正是因此,我们产生了好奇,有了继续阅读的兴趣。
她记录的虽然是平淡的生活,但却能给读者带来快乐。她曾屡次提到:“虽然我写的都是些平淡的家庭生活,很平淡,但有一点不得不说,很多生活枯燥的朋友给我来信说我的文章带给他们快乐。其实,“我的文章就是我的生活。”在作品这样一个物质载体上,作者通过她的叙述向读者传达出她的生活。也正是因为这种平淡与朴实,让读者产生了一种亲切感,拉近了她与读者之间的距离。
3.人生的感悟
三毛抒写自我的在其很多作品中都有体现。作品常常描述的是三毛自己的经历与生活或是对于人生与生活的思考。如其作品集《撒哈拉的故事》集子里的《荒山之夜》(一)。它所讲述的就是她与丈夫荷西到沙漠探险,掉进了泥淖里去。后经过她的智慧与勇敢才脱险的惊险经历。在另外一篇《死果》里,所描述的是,自己因为喜爱一块红铜片而误捡回了回教最毒的符咒。然后毫无征兆的发病,在生死线上挣扎了好几次。在当地人眼里,她发病是因为捡回了符咒。但于她自己而言,却宁愿相信是她自己潜意识里的思想所导致的。对于这一问题,她又觉得难以深究。故,她在文末说:“人,是最怕认识自己的动物”。在这些作品中,她叙述自己的故事的同时,也掺入自己由故事所产生的人生思考。
4.她的见闻
这类作品也大多以她自己作为故事发生的主角。她还有另一类作品,她不是故事发生的主角,她也没把自己当作故事的主角来写。但这些故事却都是在她身边发生的:关于她的邻居,他的朋友,甚至只是她所认识的人。如其作品《娃娃新娘》,讲述的就是一个邻居十岁的小女孩姑卡结婚的经过。这本对于三毛本人是无关的。可三毛看作他们对待姑卡的态度以及姑卡本人由喜悦转为恐惧的心理变化,故让我对这次小女孩的婚礼产生厌恶,并对小女孩产生同情。又如其另外一部作品《士为知己者死》,朋友米盖在婚前与婚后的变化,让她觉得婚姻之间两个人的自由极其重要,否者那个人就不存在,而是成为对方的一个物品。
在这类作品中,她虽然不是故事中的主角,但她却常常与故事中的主角一起感动,一起喜悦,一起悲伤。正如她自己所说:“就像《哭泣的骆驼》,我的确不和这些人共生死,同患难,虽然我是过了很久才动笔把它写下来。但我还是不能很冷静的把它们玩偶般地在我的笔下任意摆布。我只能把自己完全投入到其中,去把它记录下来。”
在她的作品中,人与人的关系,人与物的关系,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全都以“我”为中心连接点。虽然从其故事内容而言,看则与我无关,但却都因“我”而显性。也正是因为她这种叙述故事的同时,加入“我”的感受,使作品有在纪实的基础上,有一种独特的个性色彩。
朴实的喜悦,暖暖的感动让其作品显得真诚亲切。而对于现实的记录和人生的思考,构成了其作品独特的魅力。作为作家,三毛无疑是成功的。因为她让我们看到了另外一种文学作品。在那里,既没有纯文学的作家所塑造出的严肃,也没有什么深刻的大道理,有的就只是对自我真真切切的自我报告。每每读其文章,总能跟着她的叙述一起喜悦,一起担忧,一起伤心。因为作为读者,我们总希望在作品中找到现实生活的影子,找到与自己心思相近的切合点。而三毛作品中的真实,正是我们所寻找的。
寂静的夜里,我独自坐在烛照的灯光下翻阅着《梦里花落知多少》,窗外的冷风呼呼作响,像洪水猛兽要吞没整个世界,深巷的狗吠声吵醒了熟睡的人们……
 
(新北区区级机关工委)
苏公网安备32041102000483号  苏ICP备050036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