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悦读书香 >> 评书荐书 >> 内容
时光如醴,古构若画——读梁思成《中国建筑史》
发布日期:2015-08-01 浏览次数:  字号:〖
 

 

每当我翻开一本书籍,一个灵魂就此苏醒。

                                      ——肖鹏《做派》

    读书是一件很奇妙的事情。

    阅读的过程是对生命的无限拓宽的过程,是对人生体验不断丰富的过程;是丰满人生意义的过程,也是书写生命传奇的过程,是你之有别于他人的修炼过程。

人有多丰富,世界就有多精彩。

    所以,很荣幸有机会与大家一起,分享我的读书故事,今天与大家分享的是中国古建筑研究开创者梁思成的毕生精粹《中国建筑史》。

    我们夜宿廊下,仰首静观檐底黑影,看凉月出没云底,星斗时现时隐,人工自然,悠然溶合入梦,滋味深长。

    后二十里积渐坡斜,直上高冈,盘绕上下,既可前望山峦屏障,俯瞰田陇农舍,乃又穿行几处山庄村落,中间小庙城楼,街巷里井,均极幽雅有画意。

    这些优美动人的文字不是散文随笔,而是出自一篇古建筑调查报告,即林徽因和梁思成撰写的《晋汾古建筑预查纪略》。正是这些生动有趣,充满了诗情画意的文字,燃起我对山西最初的憧憬和向往。

    梁思成先生和夫人林徽因是中国建筑史学的奠基人之一,他们携手当年中国营造学社的同仁,致力于我国古代建筑的调查和研究,为后人留下大量宝贵的建筑实测和影像资料。很多建筑在梁思成先生调查以后遭遇损毁,这些影像和资料就成为它们曾经存世的唯一记录。

    木构古建是中国古建筑最核心的标签。也是东方古建文化与西方古建文化最显著的区别。“崖山之后无中国”。唯有三晋大地上那些恢弘、壮丽、优雅的唐构、宋构,还在用自己注释着“华夏”一词的内涵与气韵。有人说,建筑是凝固的音乐。可是当你真的与那些早期木构会面,会感受到他们强大的气场,世间一切音乐瞬间弱爆。

    梁思成最早感受到了这种气场,他在欧美留学回来即一头扎进实地考察之中。因为有他的到来,这些上千年的殿堂才首次有现代照相机、经纬仪等设备为其量身造影。我们看到了梁思成满面风尘爬到大梁上的情景,也看到了秀发披肩,系着一条大工作围裙的林徽因正双手叉腰,专注地仰望着一尊有她三倍之高的彩塑大佛。幸亏抢在日本人占领之前,这些测量留下了许多宝贵资料,以后许多文物即毁在侵略者的炮火下。抗战八年,他们到处流浪,丢钱丢物也不肯丢掉这批宝贵资料,终于在四川长江边一个叫李庄的小镇上完成了中国古建研究的重要成果,《中国建筑史》。

 

    梁先生为祖国献出了毕生的精力、智慧与才华。而在我看来,他最大的贡献不止于古建筑史的书写,更在于对古建筑美学的重新定义。

    浅读哲学,我觉得,马列主义最薄弱的环节是美学部分。更勿论那些古旧的建筑。幸运的是,它们遇到了梁先生,是梁先生让这些古建筑回复了青春,回到了那个美的世界里,就像它们曾经在《诗经》、在《易经》、在《孟子》、在汉赋里描述的那样:“作庙翼翼”、“如鸟斯革,如翚斯飞”、“瞻栋宇而兴慕”、“耸大厦之奇杰,势将顿而复飞。”

    正因为美,阅读《中国建筑史》成了一次奇妙的体验,是一场身渡千里的远行,更是一次穿越时空的见证。那一幅幅在先生优美的文笔以及相片中定格的画面,成为我们最美好的念想:

    随意读取一则:庙中空无一人,蔓草晚照,伴着殿庑石级,静穆神秘,如在画中。远望绵山峰峦,竟似天外烟霞,但傍晚时,默立高处,实不竟古原夕阳之感。

 

    多美。当然,要想弄清古建筑所涉及的椽、栿、枋、梁等构件的组成,不同年代的木构有什么不同的特点,明了托脚、叉手、蜀柱、驼峰等内部结构,再到看一栋木构的形制,能大致判断它的年代,没有系统的读书与学习是断不可能的,为了把《中国建筑史》这部书读深读透,我也是作了一系列关联阅读—— ……

     读书只是其一,对梁先生而言,“知行合一”才是正解。

    《中国建筑史》之所以能成为百年不朽的杰作,成为古建筑图书中的不朽经典,与先生的实证精神是分不开的,这部书的重要价值不仅在于对中国古建筑的系统性理论性论述,更在于每一处被引证的古建筑均是先生不远千里亲赴现场调查测绘拍摄而得来的第一手资料,其中的许多资料因古建筑实物的消亡而成为其曾经存在的唯一档案,更有许多图片资料的今昔对比中可以看到时代前进的痕迹。

    他们一年四季,出行之前都要在图书馆里认真进行前期研究。根据史书、地方志和佛教典籍,选列地点目录,盼望在那里有所发现,并对尚存者进行测绘和拍照。在那个兵荒马乱的时代,他们几乎走通了所有铁路能到的地方,在铁路到不了的地方,坐汽车、骡车甚至徒步,执着地找到了每一个目的地,到了以后在那些积满灰尘甚至住满蝙蝠的梁间上下测量。先生的腿和脊椎都有车祸留下的残疾,衬衫里常常穿着一个用以支撑的铁架,但这些并没有成为阻止他考察的理由。

    从1932年到1941年梁思成与营造学社同仁总计调查了190个县市,1937年以前详细测绘的古建筑有206组建筑物2738座。

    先生曾说,待战争结束后,当重访我们旧日的足迹,看看日军的炮火毁掉了多少无可替代的珍宝。先生的愿望遗憾未能成行。70多年过去了,山西和全国其他地方一样,经历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梁先生当年考察过的古建筑遭遇如何,《中国建筑史》里面提到的每一处建筑的现状怎样?我决定重走梁、林之路,去追寻那些或古朴依旧,或已然消失的古老建筑。走遍三晋大地,追溯中华文明之源。重走不仅为了追忆,更希望通过自己的见闻,为经历岁月风雨的它们增加一次新的记录;不仅仅是去发现古建筑的魅力,更是去发现艺术的震撼、信仰的流传以及我们祖先悠久灿烂的文明和历史。……

    77事变爆发,梁林终止调查,取道雁北返回了兵临城下的北平,身处个人学术生涯的巅峰却不得不放弃,这使得《中国建筑史》留下些许遗憾,比如他们的山西考察并未曾涉及到全山西乃至全国早期木构最密集的地区——晋东南。

    于是,我把梁、林山西调查的终点当作我的起点,行走完成先生未竟之路,为先生的古建筑图谱作一份补充。尽管境况殊异,但是不变的是那份对祖国文化的热爱和奉献,让历史能够在我们的脚下延伸。

    在晋东南,我看到了天台庵。

    任何一位眼光独到的鉴赏家都会被佛殿古朴而又苍劲的气质深深吸引,这是我国仅存的四座唐代木构建筑之一。

    在晋东南,我看到了青莲寺。

    从石柱、门楣石刻题记可知,该殿创建于北宋元祐四年(1089年)。扳着手指头算算,元祐四年,东坡先生该正在西湖修苏堤了吧。

在晋东南,我还看到了元代彩塑二十八星宿。

    这是一代名塑宗师所能创造的终极辉煌,虽蒙遮了700年风尘,依然璀璨夺目得耀眼。那种写实与写意的完美融合,那种神性与人性的合二为一,那无与伦比的卓绝的想象力与炉火纯青的塑造功力集为一身,方能诞生如此完美的作品。

……

    梁先生四访山西而成《中国建筑史》一书,为了读好这本书,光是山西我们就跑了十趟。《中国建筑史》是先生生命的精粹,而寻访古建筑之旅更是我的一场生命之旅。

    在这里,你能感受到时间的美丽,好像时光在这里产生了一个蛀洞,时间之美的强大气场,美得让人窒息。

    这会改变你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当你坐在青莲上寺的释迦殿前,看着阳光透过千年银杏叶洒在这片未经商业污染的北宋古建筑群的屋脊上,殿宇巍峨,古木森森;唐宋彩塑,交相辉映;在崇山峻岭的太行山深处,泽州青莲寺宛如尘世外的净土。你会觉得,感谢上苍,我前世一定是做了多少善事啊,今生能有这样的机会坐在这里享受此时,此刻。

     前面有读者提到唐诗宋词可以百读不厌。而中国的古建筑便是大唐的诗、大宋的词,是汾阳清明出锅的杏花村,是喊一声让人心醉的上党腔。每座古建筑都是不可再生的历史财富,保护他们就是保护我们祖国的历史。

    扭过头数一数,被尘土收藏的脚印,千百年短暂而轻松;踮起脚望一望,被欲望放纵的思维,无限时光漫长而沉重。千年岁月如白驹过隙,而中国的古建筑是寂寞的、空灵的、遥远的,唯有《中国建筑史》散发着只有时光的洗礼方能沉淀出的幽香,愿大家一起翻开这本好书,与我一道,在先生的智慧下,在历史的风尘里,在时光的穿梭中,在文明的斑驳间,在中国古建筑的世界里,沉醉。(市规划局  徐昕)

苏公网安备32041102000483号  苏ICP备050036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