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悦读书香 >> 评书荐书 >> 内容
一团散不开的迷雾 ——我读《夜半撞车》
发布日期:2015-10-26 浏览次数:  字号:〖
 

 

    关注莫迪亚诺是在他获得诺贝尔奖之后,像上一届得主爱丽丝·门罗一样,他们都是在得到瑞典文学院的认可后才华华丽丽走到普罗大众面前的,虽然他们早已在严肃文学的圈子里成为别人致敬或模仿的对象。看来曲高和寡在哪个领域都是如此。

    阅读莫迪亚诺是从《夜半撞车》开始的,第一遍进行得十分滞涩,三条交叉的时间轴、欲言又止的叙述、混沌不清的基调,都让这本薄薄的小书的阅读无法酣畅淋漓。从我有限的阅读经历来看,这种感觉是介于福克纳《喧哗与骚动》和余华《细雨中的呼喊》之间的体验。断断续续读完后,脑子里只有一些碎片化的场景,完全没有完整清晰的故事脉络。

    做了一些功课之后,带着“新寓言派”及“氛围小说”的标签开始第二遍阅读。这次只用短短的半天时间,就将这些文字碎片拼接成了一个极其简单的小故事,其情节完全可以用一句话缩写成一个小小说,就像“天哪,女王怀孕了,是谁干的”那样。所以,在这个中篇里根本就没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可以找寻,我在想,作家想呈现给读者的其实是包裹在这个可怜的情节之外的浓重氛围及一个指向并不明确的寓意。是的,小说所呈现的一切仿佛都笼罩在虚无飘渺的浓雾里,散也散不开、冲也冲不破,更诡异的是,阅读的次数越多,这种让读者不知置身何处的迷茫感、沉重感会越强烈。

    这似乎是个圈套。作家将所有涉及到的地名、街道作了不厌其烦的罗列,好像在告诉读者本故事的不容置疑的真实性,然而,就是这一点唯一已知的真实,将小说中的巴黎变成了另一个“寂静岭”,因为除了这些没有生命的街道外,你无法判断这里的其他生命哪一个是确定的、真实的。

    “我”是真实的吗?“我”是不是父亲眼中的“小流氓”,“我”有没有像护士说的那样服用“有毒物质”?“我”是流连于高雅沙龙的天使,或是游走街头的混混?

    雅克琳娜是真实的吗?一个穿着貂皮、住在雇主家的“半日工”,与雇主的真实关系是什么?

    父亲、母亲是真实的吗?父亲在事务所的掩盖下从事什么样的职业,与那个“不是唱诗班小孩”有着什么样的关系?那个“让我感到童年时恐惧”的“美杜莎”,是不是“我”的母亲?

    雅克琳娜与“我”的关系是真实的吗?“她的手搭在我的肩上”,似乎寓示着两条平行线产生了令人温暖的交集,可是,30年后机场的一次失之交臂的偶遇,又让这个交集不再真实。

……

    这一切的一切,都没有答案。作家总在撩起你的好奇心后就故意卖起了关子,打死也不说了,任凭读者被扔在他人为设置的陷阱里无法自拔。

“我”已经在这次撞车中冲破了混沌的人生迷雾,完成了一次形而上的成人礼。而我,却迷失在作家刻意营造的一团浓雾中了。(常州市级机关工委:袁利民)

苏公网安备32041102000483号  苏ICP备050036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