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悦读书香 >> 评书荐书 >> 内容
千江有水千江月——《容斋随笔》随想
发布日期:2016-03-30 浏览次数:  字号:〖
 


800多年前,南宋一个叫洪迈的官员,在读书、从政、行走之余,记下对历史、社会、人生的考据与思索,集成一本《容斋随笔》。

洪迈出生官宦之家,父亲洪皓、哥哥洪适都是大学者、官员,哥哥洪适官至宰相。洪迈本人一生宦海沉浮,做过吉州、赣州、婺州等地知府,是当地的最高行政长官。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每到一处,洪迈施行仁政,兴办教育、兴修水利、赈济灾民,做了不少实事好事。然而,在中国封建社会,以孔孟的仁义礼智信求取功名、勤政爱民富有政治理想的官员大有人在,可是能够被后人记住的又有几位呢?无论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青州知府范仲淹,还是“欲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的杭州太守苏东坡,他们都或以诗歌、或以散文传世,传世也不仅仅是因为写了两篇文章做了几件好事,恰恰是其道德文章中包孕表达的“合民心”的思想转化为了历久弥新的千古精神。

《容斋随笔》是一部读书笔记,从经史子集到诗词文翰,作者洪迈历时40余年才编纂而成。如此浩大的工程,远远超越了官员职业道德的要求,那要对社会、对人生抱着怎样的热爱才能青灯黄卷、皓首穷经地写成啊!

如果不是一部《容斋随笔》,作为官员的洪迈或许早已淹没于历史的汹涌大潮中。然而,学者型的官员洪迈,用笔记录下对历史和现实的真挚感悟,字里行间洋溢的求实思辨的思想和忧国忧民的情怀,让后人记住了他。《容斋随笔》中的每一篇文章犹如涓涓清流,洪迈的感叹、悲悯、微笑……终汇成滔滔大河。言为心声,一部《容斋随笔》也是作者人品官德的自然流露。

洪迈学识渊博,胸怀天下,历代治乱兴衰,纵横韬略,举贤用能,他在《容斋随笔》中都有深刻阐述,可为当今治国者鉴。他在《汉武留意郡守》中列举三件事,可以看出郡国的事无论大小汉武帝都十分熟悉,洪迈感慨:做地方官的常常感到皇帝就在眼前,又怎能不尽心尽力去做呢?文章结尾,洪迈却笔锋一转,再发慨叹:可惜武帝后来对外征战、对内奢侈腐化迷了心窍,使老百姓看不到他的恩泽,实为可惜啊!在《汉文帝受言》一文中,太仓令淳于意犯了罪,将受肉刑,他的女儿缇萦才十四岁,上书皇帝,自愿做官家的奴婢,以换取父亲免受肉刑。汉文帝亲自批阅一个女子的上书,怜悯她的孝顺,立即下令废除数千年来施行的肉刑,没有一点犹豫。洪迈认为,如果这样处理天下事,还有什么事会拖拉不决的呢?

洪迈崇尚道义,他考察颜鲁公做官的经历,发现颜鲁公忠义大节,率真直言,处处受排挤,接连遭贬谪,最终陷入卢杞的诡计而被李希烈所杀。被奉为经典的《春秋》责备颜鲁公为何不避开卢杞,远走高飞。洪迈认为《春秋》责备贤能的人,实在可恨。他一针见血地指出,颜鲁公死在叛贼手里实在可惜,但颜鲁公囚禁时屡次痛斥李希烈,最后捐身殉国,激烈了四海的义烈之气,对后来唐德宗贞年间叛将的纷纷反正,是一个很大的促进。洪迈的见地令今人汗颜,现实的社会往往以保全自身为明智之举,殊不知比生命更可贵的是人间的浩然正义,义烈之气影响的是一个民族、一个地方、一个时代的精神风貌。

洪迈是个理性的智者,他在《容斋随笔》中却处处流露出丰富细腻的情感。他写陶渊明在彭泽做县令时,贫困至极,下令公田全部种高粱酿酒,称自己只要经常醉在酒乡就足够了。本打算等庄稼收获了就辞职,但从仲秋到冬天,当官仅八十天,就自动免职,所谓高粱、梗稻,陶渊明一粒也没到嘴。寒意瑟瑟的深夜,读到这里,我似乎听到了洪迈的一声悲叹。洪迈悲叹的不单单是陶渊明没吃上高粱酒,还有对陶渊明高洁淡远品行的赞叹。这位至情至性的陶大人并不是位称职的公务员,不称职绝不留恋官场贪杯酒吃,挥一挥衣袖连云彩都不带走一片。

千江有水千江月,古人的官德官品同样可为今之公务员职业道德鉴,作为一名普通的公务员,我读《容斋随笔》,是读历史,也是读人生、读社会,如果能够更加务实勤勉地服务公众,如果在迈向真理的道路上,能够更加理性地思考社会和人生,那该多好。(市委统战部  李梅香)

苏公网安备32041102000483号  苏ICP备050036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