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悦读书香 >> 读书感悟 >> 内容
追寻领袖成长轨迹 校准青春奋斗方向——读《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有感
发布日期:2021-11-01 浏览次数:  字号:〖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对于一个政党来说,百年风华正茂,而对于一个人来说,青春转眼即逝。如今,当自己即将踏上不惑之年的人生路口,青春即将远去,人生不能重来,就不自觉得总想多回看两眼。当然,回首过去,绝不意味着留恋过往,而是要在曾经的摸爬滚打中坚定人生的方向、汲取前行的力量。带着这样的目的,我又一次翻开了《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一书,虽然已是第三次阅读,但每一次都有不同的感悟。

青春远航需要“定盘星”——青年人要立志做大事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讲到:“青年理想远大、信念坚定,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无坚不摧的前进动力。青年志存高远,就能激发奋进潜力,青春岁月就不会像无舵之舟漂泊不定。”回望习近平的青年时期,正是在梁家河树立的远大理想指引了他日后的人生方向。

1969年年初,15岁的习近平来到陕西省延川县文安驿公社梁家河村插队落户,直至1975年10月离开。这里地处黄土高原,山大沟深,交通落后,土地贫瘠,自然条件很差,属于全国插队知青中自然环境和生存条件最艰苦的地方之一。农民们面朝黄土背朝天,辛辛苦苦一年,打下的粮食还填不饱肚子。当地老百姓有“肥正月、瘦二月、半死不活三四月”的说法,到了三四月家家都是“糠菜半年粮”,婆姨带着孩子出去讨饭,把粮食留给壮劳力吃,让他们忙春耕。曾经在陕西省延长县插队四年的北京四中学生孔丹在采访中讲道:“那时候,陕北一个农民,一辈子就是盼个吃饱饭,盼着娶个媳妇,生个儿子,挣副棺材板,这就是他的一生。”正是因为亲身体验过农村艰苦的日子,亲眼目睹过中国最贫困、最原始的生活,才让青年时期的习近平萌生了“为人民做实事”的想法,并从此坚定选择了从政的人生道路。

后来,习近平在《我是黄土地的儿子》文章中回忆说,15岁来到黄土地时,我迷惘、彷徨;22岁离开黄土地时,我已经有着坚定的人生目标,充满自信。作为一个人民公仆,陕北高原是我的根,因为这里培养出了我不变的信念:要为人民做实事!2015年春节前夕,习近平再次回到梁家河看望父老乡亲时,他动情地说:“人生,我的第一步迈出来,就是到咱们梁家河,在这里选择了我的道路。我从那个时候就对自己说,今后如果有条件有机会,我要从政,要做一些为老百姓办好事的工作。”

“为人民做实事”,这个看似平凡却又坚定的人生志向,恰恰成就了一个大国领袖。此后,从梁家河到正定,从福建到浙江,从上海到中央,习近平肩上的担子越来越重,但心中那份“从心底里热爱人民,把老百姓搁在心里”的理想从未改变。如今,上山下乡已成为历史,但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作为新时代的青年人,就是要立志做大事,而不是当大官,自觉把个人抱负融入单位发展、融入国家命运,立足岗位、履职尽责,努力走好新的长征路。

砥砺青春需要“磨刀石”——青年人要主动找苦吃

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寄语青年,“青年时代,选择吃苦也就选择了收获,选择奉献也就选择了高尚。青年时期多经历一点摔打、挫折、考验,有利于走好一生的路。”习近平提倡“自找苦吃”,这与他在梁家河的知青经历是分不开的,是切身感受,也是肺腑之言,更是他的人生观。

据当时梁家河的村民回忆,这批知青当中,就数习近平年龄最小,去的地方最苦,在农村待的时间最长。刚下乡,他就面临着过“五关”,即跳蚤关、饮食关、生活关、劳动关、思想关。这其中,劳动关是关键一步。最初,习近平也并不能完全调整好心态,别人天天上山干活,而他却很随意,给老百姓的印象也并不好。后来,曾经参加过革命的姨妈和姨夫开导他,“我们那个时候都找机会往群众里钻,你现在不靠群众靠谁?当然要靠群众!”这让原本迷惘的习近平豁然开朗。从此以后,他开始没日没夜地干活,一样一样地学,没过多久,就连过数关。“不怕咬了”“什么都吃了”“所有的这一套生活上的事情都会自己料理”,还成了“最壮的劳动力”,夏天担麦子的时候,他最多一次挑两百斤,十里山路一口气就下来,最终赢得了老百姓的信赖,这为他以后当村支部书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如果说知青生活是迫不得已,那习近平在宁德任地委书记时,三赴下党就真的是“自讨苦吃”了。下党乡地处闽东山区,隶属宁德地区寿宁县。上世纪80年代,闽东是福建最贫困的地区之一。寿宁县地处宁德东北部,藏于大山深处。明代通俗文学家冯梦龙曾在寿宁当过4年知县,他说寿宁是“县在翠微处,浮家是锦棚,三峰南入幕,万树北遮城,地僻人难到,山多云易生”。用老百姓的话讲,就是“车岭车上天,九岭爬九年”,可见当年寿宁山路崎岖,跋涉艰难,被人视为“畏途”。

而下党乡是寿宁县西部最偏远的山乡,那里是“九山半水半分田”。当时,下党是省级特定贫困乡,是宁德地区四大特困乡之一,也是全省唯一的“五无乡”,即无公路、无自来水、无电灯照明、无财政收入、无政府办公场所。全乡总人口约7500人,经济产值只有186万元,贫困率达到70%。据时任寿宁县副县长连德仁回忆,有一次宣传队到乡里放电影《上甘岭》,放映结束,小孩子们以为真的在打仗,就蹲在地上到处找子弹壳。有的困难群众没有吃过酱油,有的连一件能穿出门的像样衣服都没有。有的农户家里,一半人住,一半是牲畜,人畜混住,卫生条件很差。

1988年6月,习近平刚一上任就来寿宁县调研,第一次到下党乡是1989年7月19日。当时,习近平带领地直相关部门负责人头戴草帽,肩搭毛巾,顶着炎炎烈日,在崎岖的山路上跋涉2个多小时,深入到乡政府所在地。回程仍要步行10多公里,路险坡陡,且荆棘杂草丛生,习近平一行拿着柴刀将挡在路面的荆棘劈除,直到晚上8点左右,才回到寿宁城关。1989年7月26日、1996年8月7日,他又两次来到下党,协调解决当地的建设发展难题。在他的推动下,现场办公下基层、调查研究下基层、信访接待下基层、宣传党的方针政策下基层“四下基层”制度在闽东蔚成风气,直到现在仍在延续。

后来,习近平用“异常艰苦、异常难忘”来形容下党之行,并深刻指出:“我知道冯梦龙在寿宁当过知县,当年一个封建朝代的官员都能跋涉半年来到这里,我们共产党的干部更要勇于担当,挑战困难。”其实,老一辈人面对的大多是生存之苦,而我们这一代人则更多承受着发展之苦,这些都是客观实际,无法改变。我想,虽然我们无法改变世界,但我们可以改变对待世界的态度,愁眉苦脸是生活,高高兴兴也是生活,“愁上加愁、苦上加苦”不如“苦中作乐、以苦为乐”。特别是对于青年人来说,有苦吃是机会,要坚持多学多干,多挑一些艰苦的工作来锻炼自己。

青春飞扬需要“通行证”——青年人要努力多学习

习近平总书记曾经深刻指出:“好学才能上进,中国共产党人依靠学习走到今天,也必然要依靠学习走向未来。”他常常提到“读书已成为我的一种生活方式”。2013年,在“五四”青年节主题团日活动中,习近平现身说法:“上山放羊,我揣着书,把羊圈在山坡上,就开始看书。锄地到田头,开始休息一会儿时,我就拿出新华字典记一个字的多种含义,一点一滴积累。”

习近平到梁家河插队期间,装满了两个箱子的书。他在田间地头休息间隙抓紧读书,干了一天活再累,晚上也要看书到深夜。他勤奋好学,到了夜以继日的程度。正因如此,在当年村民和知青眼里,习近平“爱读书”“懂得很多知识”“是个有文化的人”。经常去习近平所住窑洞里串门的王宪平回忆:“他每天下地干活回来,吃完饭就看书,到了晚上,他就点一盏煤油灯看书。当时的煤油灯很简陋,把用完的墨水瓶里灌上煤油,瓶口插个铅筒,再插上灯芯,点燃了照明。近平就拿本书,凑着那点儿亮光看书,因为离得太近,煤油烟经常熏得他脸上、鼻子上都是黑的。就是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下,习近平每天都要看到大半夜,困得不行了才睡觉。”

如今,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之所以具有哲学的眼光、底蕴和智慧,之所以能把握历史规律和历史经验,之所以常常引经据典、信手拈来,这与他注重学习、读书有关,与他“厚积薄发”的积累有关。担当大任,不仅需要劳其筋骨,还要博览群书,掌握认识世界的方法。青春对于每个人来说,一生只有一次。现在,青春是用来奋斗的;将来,青春是用来回忆的。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唯有珍惜大好时光,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努力求真问学,练就过硬本领,才能不负光阴、不负韶华。

每一代人都会有每一代人的经历,每一代人也应该有每一代人的担当。作为青年人,不能仅仅是享受前人创造的成果,而应该投身火热的社会实践,传承经验,经受磨炼,任重道远,让青春的生命不断升华。

苏公网安备32041102000483号  苏ICP备050036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