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出长者模式
省民政厅专题调研常州“党建+社会救助”工作
发布日期:2020-09-15

9月12日,省民政厅副厅长戚锡生,南京大学社会保障研究中心主任、教授林闽钢,省民政厅社会救助处处长林莉,省民政厅社会救助处副处长王凤霞,南京财经大学保障学院讲师梁誉一行来常州调研党建引领社会救助改革创新工作。常州市民政局党组书记、局长王莉,常州市民政局副局长于巧锡等陪同调研。

调研组一行在钟楼区南大街街道召开了社会救助改革创新工作座谈会。于巧锡就《强化党建引领注重统筹融合深入推进社会救助体系建设》作了五个方面的汇报:一是坚持党建引领,强化救助工作力度;二是积极创制政策,拓展救助覆盖广度;三是智慧救助发力,提升救助实施精度;四是多元参与救助,增添社会救助温度;五是开展e路先锋,厚植救助创新深度。明确下一步从三个方面持续发力:以加强党对社会救助工作的领导为统领,注重顶层设计,建立常态化社会救助机制;以打造社会救助工作品牌为抓手,注重创新实践,着力提升社会救助工作水平;以夯实基层基础为根本,注重落细落实,着力激发社会救助工作活力。

王莉指出,常州市社会救助工作起步早、发展快,在全省较早建立了民政牵头的困难群众兜底保障协调机制,初步形成了“常相救”工作品牌。常州市重点在五个方面作了积极的探索和努力:一是明方向。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扎实做好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实实在在帮助群众解决实际困难,兜住民生底线;二是建机制。以大救助体系建设为牵引,串起社会救助职能单位责任链,把各方面救助政策、资源和资金拧成一股绳、联成一张网,推动社会救助从零散、被动、封闭的部门救助模式向集约、主动、阳光标准的新型救助模式转变;三是搭平台。通过打造互通共享的智慧大救助管理服务平台,初步构建了“大政策、大数据、大协同”的救助体系格局;四是聚资源。发挥市社会救助服务中心救助枢纽作用,着力构建社会救助供需对接平台,实现政府救助兜底保基本和社会力量参与促提升的良好互动;五是强队伍。将救助事项纳入网格化管理要求,以“三岗十八级”为依托,打造基层救助“铁军”,提高源头发现和主动救助的能力。

林闽钢提出,常州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社会救助工作,特别是“党建+社会救助”创新实践让人印象深刻,为全国找到了可复制、有推广价值的经验。下一步要在注重党建考核、党员示范岗、联席会议制度三项机制建设和“许巧珍7+1工作法”、街道党建办服务、“网格+救助”三项工作方法融合的基础上,着力做好两方面的工作:一方面,要重点打造“社会救助领头雁工程”,广泛动员“两新”组织、慈善组织、专业社工、志愿服务队伍等多元化主体参与扶弱济贫;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特别是困难群体中的党员,激发内生动力走出困境,争当政策宣传、脱贫致富的带头人。

戚锡生指出,常州市在社会救助改革方面勇于探索,先行先试,走在全省前列,大量创新实践工作成效显著。一是兜底救助工作扎实,建立健全社会大救助联席会议制度,疫情期间救助困难群众用情用心用力,为大救助工作的深入开展打下了坚实基础;二是智慧救助迈出扎实步伐,打造了综合分析、综合救助的“智能研判”系统,有效助力精准救助,切实做到便民惠民,搭建了线上供需对接平台,满足了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三是“党建+社会救助”探索已破题。并对下一步常州做好“党建十社会救助”这一创新课题强调了四点意见:一是要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以党建工作带动社会救助工作,将制度优势转化成治理效能;二是要强化“党建+救助”的融合工作,将党建工作和救助工作充分融合;三是要建立健全配套的工作机制,以联席会议制度为基础、以党建考核内容为抓手,从机制上确保相关工作的顺利推进;四是要加强社会救助领域的保障工作,以薪酬福利为重点加强人才保障,以技术支持为手段加强信息保障,以纪检监督为依托加强纪律保障,全面助力“党建+社会救助”。

 

主办单位:中共常州市委市级机关工作委员会

承办单位:常州市大数据管理中心

地址:常州市龙城大道1280号1号楼A座15楼

电话:0519-85680770   

技术支持电话:0519-85685023(工作日9:00-17:00)

网站支持IPV6   推荐使用1024*768或以上分辨率,并使用IE9.0或以上版本浏览器

苏公网安备32041102000483号

苏ICP备050036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