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出长者模式
市民政局“同心合力”推动“党建+社会救助”创新实践
发布日期:2021-05-18

常州市民政局以党建引领统筹推进衔接有序、政社互补、兜底有力的社会大救助体系建设,“同心合力”提升社会救助工作水平。近日,“同心合力”推动“党建+社会救助”创新实践被市委组织部评为全市基层党建样板项目。

【具体做法】

一是打破“壁垒”强“堡垒”,精心部署“同”频共振。打破行政壁垒,建强红色堡垒,推动党建工作与救助工作深度融合。顶层设计同调,建立党委领导、民政牵头、部门协作、社会参与的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保障协调机制。部门协作同向,完善社会救助联席会议制度,调整33个成员单位的救助职责和任务清单。四级联动同步,依托市社会救助服务中心指导各辖市(区)成立分中心,服务端口延伸至社区党群服务中心。

二是融入“智慧”强“智治”,精准救助“心”系群众。聚焦群众关切,切实转变工作作风。智能研判“懂民心”,集成推进智慧大救助管理服务平台建设,让困难群众救助政策应享尽享。简化程序“赢民心”,大力推行“一证一书”即可申请救助的做法,努力让困难群众“只需跑一次、无需开证明”。供需对接“暖民心”,开通就近办、网上办、掌上办通道,实现社会救助申办“一门受理、一网通办”。

三是依托“网格”强“网络”,精密组织“合”围攻坚。借鉴疫情防控经验,发挥党的组织优势和基层动员能力,构建“大救助”格局。强化资源整合,与市政法委联合出台社会救助工作进网格实施意见,将救助事项纳入网格管理。强化城乡融合,借力“1+6+X+N”网格化社会组织党建管理模式,联动社会组织综合党委,发挥城乡枢纽型社会组织作用,打造四级社会救助服务中心(站点)。强化要素聚合,建立“社会救助服务联盟”。

四是夯实“基础”强“基层”,精英带动“力”促发展。通过抓实队伍建设、品牌打造、项目培树,推动救助政策落地落实。提升队伍服务力,明确将社会救助职责纳入镇(街道)、村(社区)工作事项,打造“四强”工作队伍。提升品牌影响力,打造“彤心常助”服务品牌,形成“社会救助我参与”“社会救助e路行”等实践案例。提升项目执行力,实施“社会救助领头雁计划”等公益创投项目,精准帮扶困难群众。

【主要成效】

一是党建业务融合探索出“新路径”。通过党建引领,推动社会救助向归口、综合、统一的集成叠加模式转变,为“党建+社会救助”全国创新试点工作积累经验。二是为民爱民理念彰显在“最实处”。形成了以基本生活救助、专项社会救助、急难社会救助为主体、社会力量参与为补充的分层分类救助制度体系。三是便民惠民举措扎根到“最基层”。由分散受理向集约集成转变,由被动受理向主动研判转变,由闭门办理向标准阳光转变,变“人找政策”为“政策找人”。

【经验启示】

一是统筹谋划重在高站位、明方向、做引领。必须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把维护困难群众基本权益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二是实施路径重在强组织、聚资源、优服务。依靠上下贯通、执行有力的组织体系,确保一揽子政策措施得到贯彻落实。三是落实执行重在强基础、固根本、求实效。必须有效落实村(社区)党组织责任,以党的领导力提升救助工作执行力。

 

主办单位:中共常州市委市级机关工作委员会

承办单位:常州市大数据管理中心

地址:常州市龙城大道1280号1号楼A座15楼

电话:0519-85680770   

技术支持电话:0519-85685023(工作日9:00-17:00)

网站支持IPV6   推荐使用1024*768或以上分辨率,并使用IE9.0或以上版本浏览器

苏公网安备32041102000483号

苏ICP备050036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