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当夜幕降临,华灯初上,城市被灿若繁星的灯光点亮,道路上的车灯如流动的长河。这样的情景我们似乎已经习以为常,然而仔细想来,也不过是二三十年内的事。照明方式的变迁对于一个家庭和城市而言,也可以承载满满的回忆。
在农村,电灯的普及要比城市更晚。在我爷爷的回忆中,解放前家里用的是油灯,后来渐渐有了美孚灯,而电灯是在上世纪60年代进入家庭的。一盏只有15瓦的白炽灯,照亮了母亲缝补的身影,也照亮了孩子读书的双眼。寄宿的学生还会在被子里偷偷点着蜡烛读书,有时一不小心便引起火灾。昏黄的灯光虽然微弱,背后却是电力基础设施建设在全国铺开的力量。
随着技术和经济的发展,家用白炽灯的功率也逐渐由15W变成了40W、60W,直到后来的100W,但停电依然是父母那一代人年轻时的常事,直到90年代还偶有发生。停电后,家里便会点起蜡烛或打开手电,墙上烛影摇曳,这种幽谧的氛围仿佛带有魔力,非常适合讲故事。如今,日光灯和LED灯、节能灯的白光替代了白炽灯的橘黄色灯光,智能手机自带的照明功能使人们几乎随时都可以拥有光明,黑暗好像也不再是那么神秘可怖了。听长辈说,路灯在村道的普及是在90年代初,现在快速路沿线的灯光如同翻飞的彩带,若向年轻时的祖辈描述现在的生活,他们可能会觉得和科幻小说一样难以置信,正如克拉克定律所言:“任何非常先进的技术,初看都与魔法无异”。
点亮满城灯火的,是日新月异的基础设施,是足够稳定的电力供应和延伸到各地的线路架设。改革开放以来,科技的进步使电力的来源更加充足,各地水电站、火电站、核电站的供电保障了城市庞大的用电量。据统计,1990年常州市市辖区的人均生活用电量为100.36千瓦时,2008年的人均生活用电量为726.24千瓦时,这样大幅度的增长如果没有来自源头的充足资源和每个环节的稳定保障,是难以实现的。
点亮满城灯火的,是日益增加的居民家庭收入和政府财政收入。经济发展使城乡居民的收入逐渐增加,有意愿也有能力改善自己的生活条件。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使生产力得到解放,商品供给更加丰富多样,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得到更好的满足。政府财政收入的增长使政府可以加大对基础设施的投入,真正惠及民生,让光明延伸到过去难以到达的地方。
如果用卫星从太空俯瞰地球,夜晚的灯光亮度便是人类生活聚集区的标志,也侧面反映出一个地区的发展水平。欧洲、北美、日本都是灯光璀璨,中国则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这些闪烁的灯火,为人们驱散黑夜,指引前进的方向,照亮游子的归家之路。现在的孩子们在明亮的灯光下读书写作业时,也许并不会问这样的生活方式从何而来,但改革开放无疑是社会层面最主要的原因。
在我国一些发展相对落后的地区,照明依旧是生活中的重要问题,有些山区学校的教室里还没有电灯。随着改革开放的继续推进,相信更多的人民能享受到发展成果,希望的灯火能在更多家庭中点亮。(市机关事务管理局组织人事处
贾丽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