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14年毕业后开始工作的第一天起,已经过去2138天了。从第一次到调查队报道开始算,一晃也288天了。而我自己也在奔三的道路上走到了尽头,即将踏上奔四的旅程。“前中年危机”悄悄来到,我常常会感慨时间的飞逝,会怀念过去面对一切挑战时的满腔热血,也会无奈于当下一不小心就被焦虑裹挟。当眼前逐渐浮现出自己精力的“天花板”的时候,我开始学着与焦虑和解,试着去做出一些改变。
寻找平衡,与压力共处
步入30岁,最大的感受是和过去相比,记忆力好像是有一点变差了,健康状况偶尔也会变得不太稳定。过去习惯了“向夜晚偷时间”——熬个夜、通个宵就能把自己想做的事情做好,就能把自己想要学习和研究的东西钻研到极致。但现在,健康逐渐开始对我的时间管理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下的工作要求的却不仅仅是熟能生巧和“经验主义”,而需要谨慎细致和更深入的思考。所以当手头好几件工作同时“撞车”的时候,我也一样会焦头烂额,手忙脚乱。我试着利用起每天上下班通勤的两个小时的时间,因为在路途中很少会有其他事情突然打断思路,所以反而能沉下心来仔细梳理手头的工作。而需要写文章的时候,我也能先在脑子里构思一下,寻找写作的灵感。到达目的地后我会及时打开手机做一些记录,以此为指导,能用较少的时间,井井有条的去完成各项工作。同时我也会积极调整心态,从逼着自己加速去追赶deadline,到试着让自己慢下来,更充分的去利用好截止线前的每一分钟。面对高压,青年也不该再是一味堆砌时间,而是张弛有度,平衡好健康和工作,更高效更从容的去做好每一件事。
“定制”沟通,与团队共频
2月疫情以来,因为抗疫防疫工作,县区、街道等基层单位的同事们都处于“连轴转”的状态。在对接工作的时候,第一时间联系到位变得很难,或者找到了人却发现他们忙不过来。直到4月份我们年报工作压力最大的时候,个别区统计局和我们对接的同志还在全封闭的境外人员隔离点做着志愿者。在整个团队都处于“超负荷”的状态下,为了不影响工作的展开,又能减轻他们的负担,我在过往的沟通模式上作出了一些改变。第一个是大幅度精简了文字版的工作通知和要求。过去上传下达的过程中,我往往直接照搬总队的通知和文件发到腾讯通的工作群里,然后发现大家回应的不是很及时,对关键信息的理解也不到位。而现在,我会先把长通知进行删减,保留最关键的信息,并用符号标注出关键词,在腾讯通的工作群里先发一遍文字版,再在微信群里发一遍彩色标注的图片版通知,一是提高阅读效率,二是方便大家逐级再向下传递。而当各个区县核查调查工作侧重点不同时,我也会设计不同的通知版本,和他们逐一对接工作,而不是和过去一样一大段话全部发在群里,让大家自行对号入座。第二个改变是我会主动去了解县区同事近期的工作安排,然后根据他们的时间表,来拆分部分任务,以及序时做好点对点的提示工作。总体上来说,比起过往复制粘贴式的传达工作要求,我在沟通上花的时间变多了,但会觉得工作更好展开了,大家的配合度提高了很多,经常能提前收到大家的工作反馈。在沟通协调上做到“因人而异”,力所能及的为他人减负,也能让合作变得更加紧密。
坚持探索,与自我碰撞
虽然我进调查队的时间不长,但是满打满算,踏入职场成为社会的一颗螺丝钉,也将近六年了。虽然我还贴着青年的标签,但也不得不承认,自己愿意去尝试新事物、尝试新挑战的热情是有所消退了。小时候总听长辈说: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自己就很简单的把这句话里的“学”和学习课本知识挂了钩。但现在想起来,学的不仅仅是知识,是技术,也是待人处事的方法,也更多的是去接纳并尝试新事物的勇气。因此在未来的生活中,我会多学习多思考,在未来的工作中,我会在努力把工作做好的同时,每一天都去思考和尝试能不能做出一些革新和改变。在年初做2020年的创新工作计划的时候,我的想法还比较抽象,但随着时间的推进,“创新”两个字,也一点点具体起来。虽然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但能力是不应该有天花板的。我们不能安于做“佛系”青年,只有坚持去跳跃、去摸高,才能保持青春的韧性,才能为未来成长道路上的各种挑战做好更充足的准备。
虽然岁月易逝,无法留住青春的我们终将垂垂老去,但我们依然可以充满朝气,下一个五年,下一个十年,我会更从容的去奋斗,用剩余的青春去证明“生命的在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