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联是党和政府联系残疾人的桥梁纽带,持之以恒为残疾人群众谋幸福、为残疾人事业谋发展,是常州残联的初心与使命。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全市残联系统以“六专题一实践”为总抓手,确定“我为群众办实事”清单40余项,着力解决残疾人群众的“急难愁盼”之事,在残疾人托养照护、辅助性就业、康教融合、兜底保障、家庭无障碍改造等工作上有突破、有创新、有成效。全市8.5万余名持证残疾人全部购买意外伤害险,“两项补贴”提标。辅助性就业“常州模式”领跑全省,“四位一体”就业模式帮扶6500余名残疾人创业就业。“残疾人之家”实现乡镇街道全覆盖,3300余名残疾人就近就便得到托养照护,困难残疾人家庭无障碍改造新增230户,切实增强了残疾人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下一步,常州残联将牢固树立“以残疾人为中心”的发展理念,积极融入全市“532”发展战略,以“两在两同”建新功的创新实践,在新时代赶考路上交出常州残联合格答卷。
一是构建更加健全、更有质量的社会保障体系。市残联要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紧盯残疾人群众“急难愁盼”抓政策研究与贯通,紧扣残工委成员单位部门职能抓服务衔接与合作,强化民生兜底、社会救助、基本生活、社会保险、应急援助等政策制度完善,推动覆盖残疾人群众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健全,进一步缩小残疾人总体生活状况与社会平均水平的差距,巩固拓展残疾人脱贫攻坚成果。同时,市残联将重点营造更加平等友好的无障碍环境,主动融入全市城乡建设发展大局,与老城厢复兴、老旧小区改造、美丽乡村建设等民生工程积极链接、同步实施,统筹推进残疾人家庭无障碍改造、信息和出行、公共服务无障碍建设工作。
二是构建更加完备、更有深度的服务网格体系。残联工作既要实实在在为困难残疾人群众办好实事,解燃眉之急,更要组织开展全生命周期、全领域覆盖的精准服务,依法保障残疾人权益,引导带动广大残疾人群众主动投身到“强富美高”新常州建设,在享有服务和自我奋斗中增进获得感。推进100家“残疾人之家”提标扩能建设,促进基层服务阵地与全市社区服务业一体化发展,围绕高质量建设“15分钟社区生活服务圈”发展定位,放大公益性岗位就业、居家服务、康复训练、教育培训、文化体育、法制维权、康复辅具适配租赁等服务效应,切实为残疾人群众提供就近就便的全方位服务。关注残疾人家庭需求和社会关切,打造全省领先的精神(大龄自闭症)、智力残疾人托养中心,推进医养融合、康教结合、工疗联合,解放残疾人家庭。“十四五”期间,推进16—59周岁精神、智力、重度肢体无业残疾人托养服务3000人,开展技能培训5000人,新增残疾人就业2000人,实施困难残疾人家庭无障碍改造800户。
三是构建更加高效、更有活力的管理运行体系。常州残联将优化机构职能配置、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锻造各级残联组织上下贯通和五大专门协会左右联动的“双线”运行体系。打造政治思想有高度、履职尽责有温度、服务能力有厚度的高素质、专业化残疾人工作者队伍。健全全领域的社会动员机制,营造全社会扶残助残氛围。同时,加快数字残联建设,增强服务效能。建立残疾人公共服务一体化监管平台,对全市残疾人服务机构推进托养照护、康复服务、康复辅具适配租赁进行动态监管、日常考核、绩效评估,着力提升为残疾人群众服务的能力和水平。全面升级市残联综合信息一体化管理系统,主动融入“一网通办”与“大救助平台”,将残疾人证办理、救助补贴申请、公共服务申请等纳入其中,打通残疾人群众“最先需求一公里”与服务落地的“最后一百米”。
|